春暖花开,坦洋村的茶树已经开始冒芽,茶农们在茶园锄草、施肥,憧憬着新一年的好收成。穿村而过的小溪静静流淌,真武桥、老码头、丰泰隆茶行等老建筑,向来来往往的客人诉说着“坦洋工夫”红茶的古老故事。
精试百余载,凝香一壶春。“坦洋工夫”一百余年前发源于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历尽沧桑、几经沉浮。
如今,这一古老的品牌在新品种、新科技、新工艺、新模式的助力下再度焕发青春,逐渐受到新一代茶客们的认可,茶农和茶企们也对今年的收获充满信心。
百年“工夫”逐步升温
“现在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福安市茗春馨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晶晶说,近年来花果香型“坦洋工夫”红茶的创制推广为福安茶市带来新气象,今年他们的茶叶公司将以花果香型红茶为基础,针对女性市场,研发独特的“茉莉红”品牌。
90后杨晶晶出生于福安的一个茶叶世家。2014年大学毕业后她做互联网相关工作,因为对茶产业前景看好,2018年她回到家乡,开始了每天与茶叶打交道的日子。
杨晶晶的茶企是家族企业,她的公公陈灿光是企业的董事长。从二十世纪80年代起,陈灿光就开始学制“坦洋工夫”红茶,这家企业是他于2002年创办的。陈灿光经历了“坦洋工夫”在十余年前火遍全国的岁月,也经历了后来品牌逐渐式微的惨淡。近年来,“坦洋工夫”再次呈现出不错的发展势头,陈灿光很欣慰,他准备在2023年把“坦洋工夫”红茶生意做大。
根据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的数据,2017-2021年福安茶产业总产值实现稳步提升,5年间,红茶茶叶产值增长了94.2%。据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温铃光介绍,去年福安茶企整体销量不错,当年的茶基本都能卖掉。
2022年福安市城郊的富春茶城、茶王街及周边商铺年交易额约40亿元,“坦洋工夫”是市场上的主要品牌之一。此前茶王街因地段偏远,鲜有人问津,但自2020年开始,部分茶企开始在此营业,到如今此地已有大小茶店约300家。
福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郑祖辉介绍,福安全市共有茶叶加工企业600多家,截至2022年初,最大规模的企业年产近万吨。较之于“十三五”之初,“坦洋工夫”茶产业的企业规模和产业规模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初春时节,福安市茶企齐聚茶王街,参加春茶开采节,期待2023年春茶大丰收。街边林立的茶庄里,宾客们围炉煮茶,洽谈着新年的新订单。
“好多年没有这样热闹了。”陈灿光感叹道。
已年过半百的老茶农施立强是“坦洋工夫”非遗技艺传承人,是“坦洋工夫”创始人之一施光凌的第5代直系后人,他从2007年开始做“坦洋工夫”茶,十几年来积累了不少老主顾,如今每年可以卖2000-3000斤干茶。
“现在各方面对‘坦洋工夫’的支持力度很大,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保证质量,大家一起发力,把这个品牌做大做强。”施立强说。
施立强坦言,“坦洋工夫”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品牌,做了几十年茶叶,最大心愿就是把老一辈的工艺传承好、宣传好。
百年沉浮求新谋变
“坦洋工夫”曾经有过十分耀眼的辉煌时代。据社口镇镇长陆绚介绍,在百年前,“坦洋工夫”风靡世界的年代,从国外寄往村里的邮件,只需写上“中国坦洋”,便可直达村里,前面不必标注省份和地区等其他信息,足见坦洋村在当时的知名度。
相传,清朝咸丰年间,村里的胡福四、施光凌以当地“菜茶”试制工夫红茶成功。此后,这种以自然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精制、拣剔、复烘、匀堆等工艺制作出来的“坦洋工夫”红茶,便畅销英国、荷兰、日本以及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15年,“坦洋工夫”红茶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陆绚说,最辉煌时,一个千余人的村庄中设立了36家茶行,雇工3000多人,每年出口红茶三万多箱。
有坦洋茶街歌谣描述了当年的繁华:茶季到来千家闹,茶袋铺路当床倒;街灯数里亮天光,戏班边台唱通宵;上街过下街,新衣断线头;白银用斗量,船过新风桥;人称坦洋小福州,工夫茶香飘寰宇。
“坦洋村有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的优势,水路比较发达,附近很大范围内的茶叶都在坦洋集散,通过坦洋村,茶叶可以用小船运到港口,然后出洋。”温铃光说。
由于战争等原因,“坦洋工夫”的贸易一度遭遇低谷,但这一拥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品牌,历尽沧桑最终延续了下来。
近二十年,“坦洋工夫”也经历了一次起伏。2005年起,相关部门开始大力推广“坦洋工夫”这一品牌,在短时间内,红茶一炮而红。
陈灿光正是此次起伏的经历者。“十多年前,全国上下都知道‘坦洋工夫’,卖得贵时,特级茶一斤一万多元。”陈灿光说。
茶农林茂清从1986年开始学制红茶,他说:“记得2007年左右,‘坦洋工夫’红遍全国,自己做的红茶不够卖,经销商晚上都在茶铺等,拿钱在抢。一车粗制茶拉到市场上,十几个茶商就围了上来,每个人只能抢到一包。”
然而,这样的火热未能持续很久。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10年,“坦洋工夫”逐渐被其他茶叶品牌赶超。“惨淡时,一斤春茶成品只能卖十几元。”陈灿光说。
业内人士介绍,因为坦洋工夫茶叶卖得好,一些“热钱”涌入,价位一路攀升,各地争相扩大销售市场的同时,效仿、蹭热度、不注重标准的产品随之纷纷出现,原产地品牌管理保护也受到冲击,再加上地方大小茶企无序竞争、缺乏统一行业规范等问题,品牌就逐渐沉寂下来。
“吃一堑长一智,要吸取教训。市场的要求提高了,企业的品牌意识也提高了。”温铃光说。
质量是茶农和茶企们谈到“坦洋工夫”品牌发展时提到最多的一个词。2009年发布的国家标准在“坦洋工夫”的术语和定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分类、分级、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方面均有规定,为“坦洋工夫”茶的标准化和品牌化提供了依据。
福安当地茶企红新茶业的负责人吴坚坚说,“坦洋工夫”要做大做强,质量尤其关键。他介绍,运用“一品一码”追溯管理技术,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本公司茶叶产品的种植档案、企业名称等信息。吴坚坚说,没有品质就没有市场,茶叶是食品,其好坏的关键是茶青的质量,因此要从茶叶的种植环节开始抓,每一环都不能松懈。
在茶农林正锦看来,新的茶树品种和高质量的种茶方式不仅提升了茶叶的品质,而且让他的收入变多了。
“我用的是‘懒人管理法’。”林正锦说,一年施一次有机肥,不用除草剂,采两轮,春茶为主、秋茶为辅。林正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亩的茶园,除去有机肥的费用稍高些,因为人工成本得到控制,一年能赚近15万元。如果施用传统肥料,虽然一年采四轮,产量大,但因为单价低、人工成本高,一年只能赚10万元左右。
百年品牌重获新生
从种茶,到制茶,再到售茶,“坦洋工夫”品牌全链条升级后重新焕发活力。
种茶方面,坦洋村及周边地区不仅有悠久的传统,更有着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社口综合试验基地就坐落于坦洋村所在的社口镇。这个茶科所收集保存了国内外茶树种质资源和遗传材料4000多个。在这样的科技力量和资源的助力之下,当地茶树品种资源极为丰富,是茶树良种坦洋菜茶、福安大白茶、金观音、金牡丹等十多个国家级良种的原产地。
社口综合试验基地负责人王振康每天巡视基地茶园,为即将开展的茶树试验做好准备。王振康的另一个身份是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去年以来,帮助附近茶农打造生态茶园效果很好,越来越多人来‘取经’。”王振康说,一些茶园过度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今年将继续推广有机肥和适合茶区的小型施肥机,帮助茶农提高管理效率。
王振康说,近两年,他们在附近建立了一个新的茶树品种结构调整基地,面积有190亩,栽种了茶科所的瑞香、黄玫瑰等新品种。基地也试验了深翻土壤、施用有机无机混合肥的技术,取得较好成效。
制茶方面,针对市场的新需求,“坦洋工夫”的茶人们在延续传统工艺的同时进行了诸多创新。吴坚坚表示,“坦洋工夫”红茶要走得更远,需要多元化、年轻化。为此,在新的一年,他们计划结合电商直播打造面向全国的工厂直营店,同时针对年轻消费者,试制茶饮料、茶酒、茶香水等,让老红茶焕发新活力。
售茶方面,专家和从业者们建议加强品牌打造。福建省茶叶学会副会长林光华表示,首先,要深入挖掘“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典故,保护历史遗迹,讲好坦洋村茶产业发展的故事,提高民众的茶文化自信;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在国内推广,更要向国际友人宣讲“坦洋工夫”茶文化的故事;第三,宣传要与时俱进,加强精准性,运用好各类新媒体渠道和平台。
“这片茶叶对老百姓很重要。”福安市委书记周祥祺说,当地将以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的思路为引领,推广生态茶山和茶旅融合,切实提高“坦洋工夫”的品牌价值。
(记者 林德韧 郭圻 福州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