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世界非遗名录后,在国内业界和学界引起了轰动,近一个月来,各类报道屡屡见诸报端,新媒体领域的推文和视频也不少。海南作为中国最南部的茶产区,也是唯一的热带岛屿茶区,拥有独一无二的本土茶树种——海南大叶种,完全有希望在“世遗”加持之下,触碰本岛茶产品的天花板。
专家认为,一款好的茶叶,除了茶料,加工工艺尤其重要,就让我们先回顾海南的制茶工艺进程。
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后人可以窥见,早在宋代,海南就开始有茶事活动,苏东坡的诗句“茶枪烧后有”,则极有可能是对海南野生茶树嫩芽的描写。然而,历史上海南的制茶工艺比较滞后,有确切文字的记载显示,茶叶加工技艺传入海南岛,是在清代光绪年间,迄今约有100余年。海南茶叶加工技术走向标准化和规模化,真正与国内接轨,则是在1950年全岛解放之后。
晚清茶商带来加工技术
1882年,美国传教士香便文深入海南岛考察,在今白沙黎族自治县细水乡福门村一带,看到野生的茶树,了解到当时黎族人将茶青晒成干叶,煮水饮用,或拿到墟市出售。后来,他将那段见闻写入其《岭南纪行》一书中。
从香便文的描述可以推断,140年前,白沙一带的黎族百姓对野生茶的加工,连基本的摊凉、萎凋、杀青工序都未掌握,更别说揉捻和发酵工艺了。
五指山市水满乡仍有不少黎族茶农坚持手工作茶。
1928年,海南岛警备司令兼琼崖实业专员黄强(1887年—1974年)陪同法国传教士萨维纳进入黎族地区调查后,撰写长文《五指山问黎记》,文中提到他认识的一位茶商李树英:“李君为茶商,父在冯子材军中,得梅县幕客授以制茶方法,谓五指山多野茶,制出可获厚利,由是遂世其业,往来山中者有年。”
冯子材是在光绪十三年(1887年)奉命入琼平息匪患的,幕僚中有懂得制茶的梅州人,教会了李树英父亲制茶之法,此后李家以此为业,出入于五指山盛产野茶的地区。
由此可见,五指山水满峒的黎族同胞掌握制茶工艺,最早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本岛向无人工种茶,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树,而制法粗恶,色味不佳。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树大盈抱,所制茶叶气味尚清。”从1930年成书,1933年在上海神州国光社印行的陈铭枢总纂《海南岛志》书中,不但可以略知90年前海南岛上的野生古茶树概貌,也能够大致了解当年海南所制茶叶的品质、外销和供给的情况,“每年由陵(水)、万(宁)、定(安)三属出口,产额约值六七千元。”
从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海南岛的制茶技艺还不成熟,尽管拥有得天独厚优质的野生海南大叶种茶青,且名声在外,却生产不出色味俱佳的茶叶。
1958年
海南茶叶工厂化生产元年
海南岛的制茶工艺走向成熟,是在1950年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之后。
据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海南茶事》一书的作者陈德新考证,1958年成立的白沙县“五指山公社茶场”(茶叶加工厂厂址在今五指山市水满乡方龙村),以采摘野生海南大叶种茶青加工茶叶为主,同时也率先在海南岛人工培育、栽种海南大叶种茶树和工厂化制茶。该茶场直到1985年才解散。茶场的存在使得现代茶叶制作工艺走向了民间,让更多的五指山水满人掌握了海南大叶种制茶技术,告别海南茶“制法粗恶”的历史。
海南农垦系统茶场的设立,虽比“五指山公社茶场”稍晚,面积和产量却后来居上。
大到茶厂,海南机械化制作茶叶已很普遍。图为五指山市水满乡某茶厂工人将茶青倒入揉捻机加工。
农垦系茶场大面积的人工种茶,首先保证了产能。据1996年12月出版的《海南省志·农垦志》记载,1958年,南方农场种植茶树8亩,为海南垦区最早种植茶树的农场,紧接着1960年,遵照中央领导关于建立外贸商品生产基地的指示,当时海南行署外贸基地局开始在海南中部山区建立通什、岭头、白马岭(后并入南方农场),并于当年试种茶树100亩,此后垦区栽培的茶树有云南大叶种、海南大叶种、台湾大叶种、阿萨姆种、福云7号、毛蟹、奇兰、本山、安徽祁门槠叶种、福建福鼎大白茶、凤凰水仙等30多个品种。
其中云南大叶种在海南因生长快、芽头粗壮、品质优良、容易采摘等优点,尤其适合制作红碎茶,自海南农垦1961年开始有茶叶产品后,成为外销创汇的主打产品。
1977年
制茶工艺实现机械化
1977年以前,海南农垦生产的红茶是在盘式揉切机上将萎凋叶揉成碎茶,1979年改为90型揉切机和转子揉切机联装生产,大大改进了工艺操作技术,合理优化了机具配套,提高了产品质量。使得1977年之后通什茶厂生产的“金鼎牌”红碎茶,连续四次在全国红碎茶品质评比会上获得“品质优良奖”,其制作工艺特点是:严格茶青质量,低温和风萎凋、适度偏轻,机组配套、提高揉切效果,适度发酵、及时上烘,及时精制、小批量拼配出厂;使得出厂的红碎茶具有颗粒细匀、毫尖金黄、色泽乌润、香味浓强、汤色红艳等优良品质风格,具有较浓的玫瑰香或苹果香。
与此同时,为更好满足国外市场,出口创汇,1979年海南农垦引进生产CTC红碎茶关键先进设备CTC揉切机和洛托凡转子揉切机,1981年首先在南海农场茶厂安装生产,采用自动控制,连续化流水作业,使得生产的“远洋牌”CTC红碎茶具有鲜爽、芳香、滋味浓强、汤色红艳明亮的特点,1988年荣获海南省优、农业部优和商业部优产品。
海南的春绿茶,是每年海南冬交会上受热捧的茶叶产品。这些主要得益于制作工艺上严选茶青质量,做到嫩、鲜、匀、净,茶青按级薄摊萎凋,当天鲜叶当天加工完毕,杀青用高温快炒除去水分,祛除青草味,做到嫩茶老杀,老茶嫩杀,在揉捻上根据揉机性能,一、二级茶青轻压短揉,三级以下茶青重压长揉,干燥至乌绿,然后用自制八角桶辉锅,使条索达到绿茶灰白或银灰色,最后整饰茶形等。
由此可以看出,海南农垦制茶工艺步骤多借助于现代制茶机械完成,属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景象,从而使农耕时代表现出的手工制作技艺和实践少了些,但是茶的品质最终回归物质层面,即口感,取决于茶树品种、自然环境、种植方式、加工工艺等场域。
然而,回看海南解放后工业化背景之下制茶工艺的演进,史志记载中反复出现的本土珍贵茶种资源——海南大叶种,即“华茶16号”的制茶工艺的发展则相对不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陈德新说,严格意义上说,海南制茶历史并不短,自从先民发现了野生茶树,从煮饮茶青到“粗恶”制作,从手工作茶到机械化制茶,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与我国传统制茶工艺一脉相承;由于茶叶品质特征的形成,除了茶树品种和鲜叶原料的因素,加工条件和制作方法是决定因素,因此,海南还需要在制茶技艺上不断学习、探索和提升。
记者 陈耿 通讯员 龚梓图\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来源:海南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