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在北京举行。在世纪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这场中国主场外交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作为东道主,中国在礼宾方面显示出十足诚意。
此次会议,中方特意给与会金砖各国领导人准备了礼宾用品盒。从报道视频中看到,中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洪磊在介绍礼盒时,专门提及茶礼——大红袍。
他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方还将我们国家的‘茶中状元’——大红袍红茶放置其中,让外国领导人可以在会晤时,‘天涯同饮一杯中国茶’。”
这样重要的外事活动自然吸引了公众的目光。视频播出后,有细心的茶友反映说:洪磊司长说的“大红袍红茶”,根据六大茶类分类,大红袍不归在红茶类,归在青茶类,也就是通常说的乌龙茶类。
茶周刊全媒体小编看到朋友圈议论时,首先想到:人毕竟不可能什么都精通,洪磊司长本人可能不经常喝岩茶,加上大红袍茶汤也是红色的,所以导致他将大红袍说成红茶。
但是,这一个“小口误”,也引发了茶周刊全媒体小编的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外传播中国茶?
为啥偏偏选中大红袍?
大红袍可不是一款简单的茶,它在中国外交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把4两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的“小气”不免心生疑窦。
毛主席身边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脸上的疑惑,马上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周总理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周总理说话幽默风趣,大家都会心地笑了。
4两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成就了中美外交一段佳话。
有了这样的历史原因,此次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的礼品选中大红袍,的确是有历史渊源的。
中国人为啥“讲不好”茶故事?
咱中国人爱喝茶。但在喝茶时也总爱讲一句话:“我不懂茶啊!”
其背后并不是谦虚的美德,而是的的确确在“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历史面前不知不觉就“矮化”“自卑”了;尤其近些年在浮夸的茶艺文化氛围下,很多人在云山雾罩的茶文化面前都不敢举杯。
结果就是脱离了大众生活的所谓茶艺文化给消费者造成了“文化阴影”,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喝茶这件事敬而远之。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茶文化、茶叶知识想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岂不是太难了?
另一方面,中国六大茶类的确立与命名,主要不是建立在市场消费之上,而主要来自农业生产领域的技术工艺,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与市场、与商业文明的交融并没有完全实现。
按照现代商业的规律与市场运营规则,商品名应该建立在消费者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容易传播的基础上。但我们却相反,走向极度繁复繁琐。
举一个极端例子:我们的茶叶既有绿茶、白茶的分类,又存在一个叫“安吉白茶”的绿茶。难死宝宝啦!这样想想,那位把茶汤红红的乌龙茶大红袍叫作红茶的外交官,好像没错哟!他是不是在提醒茶界:你们能不能简单点儿?
在农业领域,中国茶发展到现在,不仅有了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之分,还有数百个小品类、上千个公共品牌。茶学专业的人常哀叹:“茶叶学到老,茶名记不了!”
如此众多纷繁的农业品类名称,等于给大众设立了如此高的“传播门槛”,让咱自己人都“拎不清”,中国人自己都“讲不好”茶故事,遑论讲给外国人听了。
“讲好”中国茶需要“内外双修”
首先,要解决对中国人“讲好”中国茶的问题。
要吸引大众的兴趣,以亲民的姿态切入,进行大众化普及;再来解决从市场从商业命名、诠释的问题,要选择符合时代发展的方法,把“茶文化”从“历史的箱子里”拿出来,真正进入大众的精神生活;最后,引导大众参与到茶文化继承和创新过程中来,循序渐进。
解决完“内部问题”,咱们再来说说如何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茶、中国茶文化。
中西方各方面存在差异是天然的、正常的,茶文化的海外传播需要寻求文化间的交流互鉴、相互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茶的、对于中国茶文化感受如何……这些都是中国茶文化在进行海外传播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核心是需要我们从对方的视角来观察中国文化与他们的交融点、接轨方式。
小编的一位大学老师曾经在美国一所大学做访问学者。在访问期间,老师经常会用传统中国式教学方式为美国大学生教授茶文化,但授课效果往往欠佳。通过对美国文化的深入了解,老师发现美国很少有单独售卖原叶茶的茶叶店,倒是拼配的水果茶和花草茶很受欢迎,原叶茶最常出现的场景是美国的中药店、针灸推拿馆、中式养生店,且往往与保健、养生等元素挂钩。于是,老师调整了授课内容与方式,着重对茶叶的保健功效、养生作用等方面进行讲解,并采取让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的授课方式。如此一来,学生们学习效率显著提升,授课质量也有了大幅提高。
这个例子启发我们,传播中国茶和茶文化,“繁文缛节”不行,“强行灌输”不行,“枯燥乏味”也不行,一定要删繁就简、第一时间里就要展现好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洪磊司长的这个“口误”提醒我们,茶行业要构筑起符合新时代需要的茶叶知识与文化,这是转变茶文化传播、“讲好”中国茶的基础。
只要我们有“讲好”中国茶的使命感,有“讲好”中国茶的探索勇气,有“讲好”中国茶的扎实本领,把中国茶讲得吸引人、感染人,让中国茶在世界的舞台上走得更远,就一定能实现。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