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临沧,地处世界茶树地理起源中心和栽培起源中心,也是中国最大产茶市、最大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辖区茶叶素以“面积大、产量高、品质优、分量重”特点冠绝省内外。2021年,全市栽培茶园种植面积173.4万亩;毛茶产量15.38万吨,其中,红茶3.33万吨、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10.59万吨;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257.91亿元。目前,在全市的225.8万人中,茶农超过了100万人。
一叶兴衰,关系万民福祉。茶叶产业,成为临沧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也是临沧市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的重要依托。
凤庆和双江,一个是滇红茶主产地,一个是临沧古树茶和普洱茶原料的重要产区,茶叶综合产值均超过70亿元。当下,全国范围的茶产业都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云南茶叶版图也是群雄逐鹿竞争激烈,临沧茶产业如何突围胜出?从凤庆和双江两地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探索中,可以领略到临沧茶叶产业的发展路径。
云遮雾绕,青山吐翠。
春分过后,云南临沧迎来了春茶采摘的季节。
临沧市临翔区博尚镇勐准村腾龙小组村民正在采摘春茶。人民网记者符皓摄
早上天刚亮,在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大寨小组的茶园里,70岁的布朗族大妈叶自琴已挎着箩筐开始忙碌。
“这些年茶园管理精耕细作,不打农药,茶叶价格很好,生活也大变样。”说话间,年迈的叶子琴并没有减慢手速,不一会儿,茶叶已满筐。
“今年茶价比往年高了好几块。”3月22日这天,是凤庆春茶开采的第一天。中午卖茶回来,一进屋,该县凤山镇红塘村塘报营小组村民王文卫就向妻子报喜。
当天上午,王文卫家采摘的两公斤高品质茶叶单芽,单价高达75元一公斤。
“我下午再去摘点。”正在做饭的妻子加快了速度,随后吃饭也是狼吞虎咽,她生怕上涨的鲜叶价格稍纵即逝。
叶自琴和王文卫,只是临沧百万茶农中的普通一员。
春生万物,春茶长势一天一个样。连日来,在临沧170余万亩茶园里,随处可见茶农忙碌采摘的身影。
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野生古茶树。师云生摄
科技助力绿色发展
说起禁打农药这件事,2013年刚上任安石村村党总支书记那会,陈维菊跟好几位村民红过脸。
“不用农药,人工杀虫除草成本高,产量也低。”有村民还专门到村委会理论。
“祖辈留给我们这么好的茶叶资源,要好好珍惜,不然会自毁前景。”陈维菊的回应有根有据。2007年茶叶价格疯涨后,之后几年陷入一个低迷期,农残超标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陈维菊所在的安石村,位于凤庆县凤山镇,被誉为“中国滇红第一村”。
1938年,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辗转来到凤庆后,研制的第一份滇红茶,就诞生于安石村。
自此,种茶、制滇红茶,成为安石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一定要把茶园管好。”在陈维菊的推动下,村两委达成共识,引导村民引进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绿色防治技术,推行零农药、零化肥,对茶园实行标准化管理。
这还不算,村委会还推行了“农户联保”措施。一片茶园涉及的农户是一个联保区域,一家茶园打农药,整个片区农户都将受牵连,将告知收购商不再收购片区内农户的茶叶。
临沧市永德县忙肺茶区。师云生 摄
推行下来,效果立竿见影。
“安石村的茶叶现在还比其他地方贵。”这些年,得益于茶叶品质的提升,靠种茶、制茶,59岁的安石村新寨小组村民李映华抚养三个孩子读书、成家立业,并在村里盖起了两栋洋气的楼房。
“洋房小时候只看见城里人住,现在我也住上了。”茶价好,李映华止不住儿女的劝,干得起劲。春茶季,他早上天不亮就起床采茶,下午收村民鲜叶,晚上萎凋,凌晨揉捻、发酵……
截至目前,安石村共发展生态茶园6664亩,认证有机茶园1618亩,总产值达3000多万元。
在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布朗山寨的古老茶园也享受了绿色发展带来的实惠。
叶自琴坦言,因为布朗族种茶、做茶、喝茶历史悠久,囿于传统,前些年村民在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和储存方面,基本上都处于粗放状态。
比如,茶叶采摘老嫩不分,炒菜锅和炒茶锅混用,初制加工场所离牲畜圈太近等。再好的茶叶生长环境,也因粗放的管理导致茶叶品质下降。
从公弄村走出去的干部叶自平,一直心系家乡茶叶产业发展。从脱贫攻坚战开始,挂钩联系公弄村的他就发动村民成立合作社,按照有机标准规范茶园管理,将茶叶修剪技术、茶园中耕管理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等技术标准宣传到每家每户,提升茶园科学管理水平。
“我们世世代代都这样做,何必改变。”做有机茶园,管理琐碎,耗时费力,有村民嫌麻烦。
但在茶叶收购时,看到其他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按照有机管理标准产出的茶叶价格高出自家好几块,原来还嫌麻烦的农户,选择了从善如流。
2021年6月,公弄村所在片区的2.92万亩茶园,有2.62万亩获得有机认证。
“因为有机认证得到消费者认可,去年在干旱减产30%的情况下,产值较上一年度却增长了40%,全村人均增收1600多元。”叶自平笃信科技投入对茶叶品质的提升作用。
“公弄村的所有家畜场所已搬离了茶叶加工区,眼下正在引进茶叶加工机械设备,对村里的初制所进行升级改造。”叶自平透露,不久前,在上级有关部门牵头下,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业内知名的茶叶专家,专程到公弄村进行调研,筹划在公弄打造一个绿色有机的普洱茶示范园。
据临沧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临沧市有机认证及转换认证茶园达28.8万亩,获得雨林认证茶园5.8万亩,绿色有机茶园13.8万亩。
临沧市凤庆县凤山镇安石村,制茶师傅正在人工揉捻加工滇红茶。人民网 记者 符皓 摄
文化赋能茶旅融合
好山好水育好茶。好茶产地,风景自然宜人。
在推进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的路上,安石村和公弄村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茶旅融合的发展路子。
茶旅融合,如何“融”?招徕游客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看风景,吃喝玩乐?似乎还不够。
在安石村,坐享滇红茶诞生地的殊荣,自然在滇红茶历史的挖掘上下足了功夫。
滇红茶在抗战时期诞生后,在产业救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央有关部委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建在安石村的安石精制茶厂,引进了马歇尔式揉捻机和当时全国第一台生产红茶的大型机械CTC红碎茶机。在当时,马歇尔式揉捻机一次性可揉500公斤茶,CTC红碎茶机每台每小时可处理1600公斤鲜叶,极大提高了滇红茶生产能力。
产能的提升,进一步提升了滇红茶的出口创汇能力。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滇红茶一度创造了“一吨滇红换十吨钢”的辉煌成就,在创汇兴国方面功勋卓著。也正因为如此,滇红茶还被称为“抗战茶”“爱国茶”。
以滇红茶的历史文化为魂,安石村的茶旅融合之路,走出了历史感。
走进安石村,在品味滇红茶的同时,在遗存的老茶厂体验滇红茶制作技艺,感受滇红茶荣光背后的历史印记,接受一次朴素的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众多游客青睐的乡村旅游路线。
2019年,安石村获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名村和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
2018年退休后,回乡支援乡村振兴的叶自平没有赋闲在家。他四处奔走,找资金在村里的一座山头上建设了公弄布朗古茶文化园。该文化园集半山酒店、茶精制加工体验区、勐库大叶种茶基因库、布朗文化传习馆、民族餐饮、康养中心等功能为一体,已于今年1月拿到了运营许可资质。
2021年,依托万亩古茶园,公弄村获评为国家3A旅游景区。公弄布朗古茶文化园的建设开业恰逢其时。
开春以来,受疫情影响,景区游客不多。只要有游客到访,叶自平都会寻机地推介自己家乡的糊米茶、酸茶、竹筒蜂蜜茶、古法红茶等特色茶饮。
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冰岛古茶园。李贞涛 摄
酒香也怕巷子深。必要的营销宣传,也必不可少。
看到叶自平搭建的平台,之前他那一心想走出大山的外孙女赵正娇,在沿海省份读完大学后,也选择于2021年回到了公弄村。
带着专业的市场营销知识,回乡的赵正娇一改长辈们坐等客户上门的心态,通过精准广告投放和宣传推广,将家乡的茶叶卖到了美国、瑞士、韩国等多个国家。
“虽然通过国际平台才卖了900公斤,但把布朗山深山里的茶叶买到国外,感觉有点魔幻。”赵正娇相信,随着知名度打开,会吸引更多游客到景区,自己在这个广阔空间一定能大有作为。
春日里,晨雾散去,古老的布朗山郁郁葱葱,生机焕发。
“以茶为媒介,通过布朗族文化发掘和植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公弄村村民年收入在现在人均1.8万元的水平上,还有至少50%的提升空间。”对公弄布朗古茶文化园的未来,叶自平信心满满。
精深加工产业联盟
双江勐库大叶种、凤庆大叶种和勐海大叶种,是云南三大大叶种茶树品种。其中,临沧就占了两个。
“临沧的茶叶内质外形都很好,是世界茶叶的黄金产区,临沧产茶叶在业内素有‘茶之精华素’之称。”临沧市茶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江鸿键解释称,“茶之精华素”是指临沧茶叶与其他普洱茶产区茶叶拼配,无论在外形还是品质上,都能得到提升,达到最好的性价比。
话虽如此,好品质的临沧茶叶,也面临一些尬尴的境况。
“现在我们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小、散、弱还比较明显。”双江县委书记甄鹏直言,双江作为原料供应地的地位还十分明显,企业和农户与市场衔接不够,品牌打造有待加强。
相较于历史上的荣光,凤庆滇红茶传承80余年后,也面临着“小、散、弱、乱”的局面。
“同一种产品,如果有一百种不同的选择,经销商和消费者根本没有时间在眼花缭乱的产品当中鉴别试错。”凤庆县委书记陈礼军也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凤庆滇红茶厂家主要以家庭式作坊为主,在“小圈子”生意中志得意满,没有扩大生产规模的决心和条件,营收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极差、财税贡献极少,都是打着“凤庆滇红茶”的旗号榨取冯绍裘老先生创制的“滇红”的最后一点剩余价值。
肩负临沧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重要使命的茶叶产业,如何做大,让农户、企业、政府三方受益?
“茶叶生产工作的核心是品牌建设,品牌建设的根本在于长久稳定的产品质量。”陈礼军给出了凤庆的答案。
2021年10月,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在政府、茶企和茶农的期待中应运而生。该联盟旨在实现茶叶生产经营主体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抱团发展。
滇红茶产业联盟成立后,先是统一了凤庆滇红茶对外输出形象,联盟企业产品都打上了凤庆滇红茶地理标识。接着统一了技术标准,明确茶园管理技术规程、鲜叶标准、初制生产技术规程、毛茶原料验收标准、精制加工技术规程、成品茶品质标准、产品包装规范等技术规程。
“通过品牌重塑,向市场要利润,而不是向茶农压成本。”春茶开采前夕,滇红茶产业联盟成员达成共识并表决通过:成员企业在2022年茶叶鲜叶收购价格上,较去年同期平均收购价格提高10%以上。
鲜叶价格上涨,凤庆7.5万余户茶农奔走相告。
3月22日春茶开采当天,夜幕降临后,位于凤庆城郊的大摆田茶厂灯火通明,附近村子前来卖茶的村民络绎不绝。
“春茶开采当天收购鲜叶16038.9公斤,支出收购资金465049元,涉及茶农867户。”带领员工忙碌到深夜的大摆田茶厂总经理张国琴特意算了算账。
不过,收购价涨了,张国琴并不担心成本。
“通过产业联盟,滇红茶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避免因等级混乱、各立山头带来的无序竞争,帮助滇红茶企抱团发展,迎来上升空间。”张国琴对产业联盟充满期待。
自成立以来,滇红茶产业联盟发展迅速。据统计,目前成员企业数量已增加至87个,与联盟企业建立利益联结的初制所也增加至250个,凤庆县超过半数的初制所进入滇红产业链条。
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古茶树。马娟 摄
再看双江,以市场为导向,做强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也是该县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紧盯的方向。
甄鹏透露,从2021年开始,双江四套班子领导便带队,对全县茶叶采摘、加工、销售、消费等整个产业链作了深入调研,还委托相关机构在全国7个城市的茶叶消费市场作了市场调查,在摸清茶叶产业生态链基础上,明确了双江茶叶产业的着力点。
“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一个点就是要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关键要实现茶农、村集体与茶企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其次,企业要做好市场开拓,通过品牌打造,提高产品附加值,把市场份额做大,让农户与村集体从中受益。”甄鹏表示,双江通过试点,2021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的平均年收入达到了35万元,最高的村已经做到了100万元。预计到“十四五”结束,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平均年收入将达到50万元以上。
“临沧推进乡村振兴和兴边富民,茶叶产业的作用无可替代。”江鸿键指出,按目前的产值估算,临沧农民来自茶叶的人均收入在6500元左右。到2030年,茶叶占农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1.2万元。
“收入要突破万元大关,主要还要在打造品牌、强化市场推广、推进工业化上下功夫,上下游联动,通过下游发力,带动上游增收。”江鸿键说。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