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品鉴或者评价一款茶时,哪些因素最关键?
香气、滋味、质地、喉韵?每一泡茶之间的变化?还是汤色、叶底、耐不耐泡?
标准和场景不同,答案也就不同。但当我们以时间为主要维度时,对茶的感受和需求是类似的,这就是“长期主义”品鉴观。
-长期主义品鉴观-
[通过时间的变化评价一款茶]
“长期主义”常被用于金融、商业规划等领域,指识别事物在时间线上的“走向”,是一种能穿越小周期,看透大周期的能力。这种方式也很适用于品鉴普洱茶。
长期主义品鉴观,说的就是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期待茶可以越陈越香的角度去品鉴、评判一款茶。
-长期主义看“核心品质”-
[越长久的关系,核心品质越重要]
这种长期主义与人之间交往建立长期关系的道理是一样的。认知的递进与关系的深浅紧密相关。
从心理学角度我们对人的认识有5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层、能力圈和核心品质。
第一眼看到的长相、气质、谈吐,形成的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我们生活在角色里往往会被角色驯化,如果对面是位老师,那他的言行举止难免就会有教师职业的痕迹,就是是“角色框架”;
有没有车、有没有房,精神生活是什么样的,这就是“资源层”;
一个人可以被强化的能力则是“能力圈”;
最基底的就是“核心品质”,也就是内心源动力。“内质”越强,外面的一层一层能力、资源、角色框架等等也就跟着改变。
如果只想要短期关系,看最外面的感知层也许就够了;如果寻求更长期的关系,那就要考察更深层的东西。看待一款茶也是这样逻辑。
-普洱茶,长期主义的兼顾者-
[既有当下愉悦,又经得住长期体验]
那么对于普洱茶,我们熟知的品鉴要素其实也可以呈结构分层:香气、风味、质地、喉韵、余韵……一层层往里递进。
并不是所有茶都讲“长期主义”。像绿茶就是典型短期关系:绿茶的特点很直白,喝的就是鲜爽,过了半年也就不新鲜了,不用考虑“越陈越香问题”,所以重点考察的是鲜爽度、甜度、香气。
普洱茶不同,它富于变化。
△通过对一个系列作品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亮点、总结转化路径,才更能懂得一款茶、甚至一个系列的魅力。
既能满足当下喝,也能长久地存放,从而释放新的韵味。所以,普洱茶,我们要考虑更深层的关系、更核心的品质,也就是原料和工艺造就的内质。
这个核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活性”。
一个茶的活性越强,香气、滋味、汤质、喉韵的转化就越快,也就是越陈越香的动力越足。
不单是普洱茶,“好原料+好工艺+合理存储”的白茶、晒红、柑普茶,都会成为“时间的朋友”,相助相长,带来唯有“长期主义”才能收获的惊喜。
以长期主义去品一款茶,空间上,滋味变得更立体了,有滋味、有余韵;时间上,一个茶将来可能呈现的韵律,又给这款茶赋予新的灵魂。
充分享受当下一杯茶的美好与长期主义品鉴观有冲突吗?当然不会,两者兼得这正是普洱茶的美好所在。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更长的时间里,方能感受一杯茶更深的魅力。
图文:津乔普洱,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