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们的好奇心总是无穷无尽的,从去年就有朋友咨询关于大益茶用料的相关问题。若要针对某一单品,除非大益集团自己公布相应的配比,否则外界是很难知晓其中的奥妙。但在宏观上却可以探究一二,就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溯源之旅吧。
图片来源:大益茶
现代大益集团传承于老勐海茶厂,所以在原料收购方面也一并传承了下来。当年的勐海茶厂收购原料的传统也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并进行了一定的扩充,形成了大众原料与高端原料并行的双轨制。
改制前的勐海茶厂收购原料的方式大致如下:首先做生产计划,然后根据计划列出一个收购表。根据收购表来下达采购计划,原料的单价则是以毛茶级别作为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今天的许多古树茶是卖不出高价的,因为古树茶往往条索巨大,叶片肥厚,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准,这种都属于品级非常低的原料。这里我找到了一份2010~2015年度,勐海茶厂的采购计划表,大家一看便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老的勐海茶厂之所以举步维艰,我觉得原料收购方法不合理算是主要原因之一。
2000年以前,没有多少私营茶企,茶农想要将自家的毛茶卖出,只能选择勐海茶厂这样的国企。很多名山古寨料便以极低的价格卖给了厂家,厂家的产品自然极具市场竞争力。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今年老班章古树料以一百元一公斤的价格卖给我,每年供应量不少于五十吨,最多给我三年的时间,我就能成为普洱茶行业内的古树茶大佬。当年的勐海茶厂优势就是这么大。
可到了2000年以后,私营茶厂开始大量涌现,为了迎合消费者,茶商们纷纷上山,他们开出数倍于勐海茶厂的原料收购价,其结果就是这些后起之秀的茶越做越好,反观勐海茶厂则江河日下,以至于惨到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地步。这一时期的大益茶,私人订制优于原厂生产的根源就在这里,具体可参考以前关于班章大白菜系列的相关文章,这里就不继续赘述了。
现代大益集团改制后,对原料供应这块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比如巩固自己的原料生产基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搜大益集团的巴达山基地,虽说巴达山现在还不是普洱茶名产区,但我觉得大益这些年也不仅仅是在山上种茶那么简单,是不是在改良茶种,打造属于自己的小产区,恐怕只有大益内部人士才知道。
我相信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大益高端原料的来源,毕竟这些年大益推出的好茶越来越多,这些茶也都大量采用了诸如布朗山这样名山的古树料。它们是怎么来的呢?
图片来源:大益茶
据我推测一方面大益有自己的小产区原料收购团队,记得去年双十一期间,关于沧海的介绍视频中,在谈拼配的过程时就提到了一部分原料的信息。还有就是大益的经销商体系,不少大益经销商在茶山地区拥有很深的人脉,他们中也有不少人喜欢收藏原料。经销商根据原料的转化情况提供思路,厂家根据这种思路做出具体的产品,双方合作打造好茶也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因为有了这样的合作基础,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那些手中握有上等原料的经销商们自然也会成为大益集团的原料供应商。
以上就是现代大益茶的原料来源,倘若以后有更多的发现,我会再另写文章加以补充,不知道是否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呢?
图片来源:大益茶
来源:作者:兰陵王 大益行情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