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分了若干类,据说有近5000种,几乎没有人能都喝过一遍。
没有互联网前,茶属地性很强,除了计划经济的边销茶有组织的外运,基本当地茶当地销,茶名就是地名,如安化黑茶、普洱茶、福鼎白茶。即使外销也是由当地人带出去,90年代后期起几十万安溪销售大军把铁观音卖到全国甚至全球。
进入互联网时代,茶的地域概念逐渐减弱,比如福建的茶树幼苗卖到全国,福建品种也就走向了全国,比如白茶这些年市场上升,从政和起到福鼎兴,向湖南贵州云南发展。
如今线上买茶不是事,网上茶多到泛滥,买到什么茶是事,泥沙依然俱下。
01
喝茶
和酒一样,大部分用户并不懂怎么喝茶,把喝茶说得天花乱坠的都是卖茶的人。酒和茶的区别是喝酒得拼让人猛,喝茶不拼让人静。
确实有真正好的茶,什么是好茶?能让你记住心生喜欢的茶,好茶稀缺所以天价,因为天价鱼目混珠,必须把简单的事儿复杂化,故事层出不穷,比说书有过之而无不及,往往既坑自己也坑行业。
海量的中低端茶,其实只要明白老百姓不可不喝水,但可以不喝茶,不做灵机一动的自嗨就对了。
茶对人的味觉刺激是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因此大多数人的喝茶路径是走到普洱、岩茶就下不来了,新茶还不过瘾往老茶走,形成品类消费集聚,一些传统茶类尤其是新茶区下滑,其实是消费变化的必然,并非品牌不努力,是因为味觉冲击不够、现代人胃肠系统接受不了,仪式感也不强等等。
02
做茶
目前还没有一个合并报表份额达到或接近1%的企业,也就是行业沒有头部或者头部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传统产销一体模式限制。
好茶在茶园里,茶园管护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品种、小产区生态,比如武夷山正岩、班章村、冰岛村,这些区域品种产区生态确实不可替代,把茶树和土壤都搬走也不灵,这是好茶最独特的魅力。
老茶成为一个独立的茶类目和细分业态,东莞称藏茶,以陈年普洱和其它茶类的中期茶为主,老茶稀缺价高,据说东莞仓储量数十万吨,问题1:不是所有的茶通过仓储陈化品质显著变化提升,由两个因素决定:①原茶品质足够好②仓储和管护也很好。问题2:老茶是更个性的产品,更不标准更难识别,20年甚至时间更长的印级号级如何充分印证打造信任,还没有找到钥匙。
消费升级首先是消费者味觉升级,评茶方式内容应该有相应的改变。颜值已不是主要内容,香气和口感对味觉的冲击体验才是核心,茶是拿来喝的。
03
茶艺
茶有双重性,下里巴人的油盐柴米酱醋茶和阳春白雪的琴棋书画诗酒茶。
到底该称茶艺还是茶道?不知道该由谁定义。字面上茶技应该是如何做好茶泡好茶。茶叶是半成品,和空调一样正确的安装才能舒适使用,冲泡有技术,以如何泡出茶叶的最佳口感为核心,很讲究。
茶艺则是以茶为美的艺术,日本茶道源自中国,为何日本茶道绵繁至今?日本是替补制,大师只有一个,规制清晰所以尊贵,大师太多就没有大师。茶技茶艺不应混为一谈,茶艺应该有标准有起点门槛,否则无知者无畏,乱拳打死师傅。同时,茶艺无疑是传统文化,也需当代表达,方能适新。
04
茶业
茶业很大,大到涉及中国三分之二的省区,大到涉及近几千万人的生计。
茶业很小,小到若干区域龙头企业加起来也够不上一个国内500强,小到三五个人连七八条枪都沒有也是一个企业,小却从第一跨到了第三产业,形成长尾,很多小企业在从茶园走到茶杯的路上就疲乏无力了。
茶业很美,茶的味觉之美让人痴迷、沉醉、难忘。消费升级时代,茶有机会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机会可能属于品类复合、适新、有创造流量能力的企业。
科技驱动下,相当数量的茶园为食品、生物、日化作辅料利用,茶业的内涵外延都拓宽改变,头部企业可能在流通型的新业态中产生,产业链上的很多角色都将受到改变,是不可抵抗的趋势。
王志钢说:疫情改变了人类的历史,从此可以分为疫情前和疫情后。疫情也是茶叶从量到质的分水岭,新的价值观开始形成。品牌是很多人的追求,但品牌是件唯有相信方能抵达的事,需要足够的耐力和恒心。
来源:古往今来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