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值7000亿,云南茶七分之一,普洱茶做对了啥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茶产值7000亿,云南茶七分之一,普洱茶做对了啥

十年前,一个朋友的茶厂要变形,不变不行,市场太难做了,饼砖沱在高峰期抢购过后,完全卖不动,整整有两年市场都是铁板一块,纹丝不动,比起今天的市场来看,当时的情况要惨得多。

今天的市场虽然看似惨淡,但是价格起来了,赚来的利润至少可以让大家抵抗一段时间,而十年前,这种利润差是没有的,当时的高价位还没有起来,大家都在低价位运行,市场上卖上1000块的茶就算是很贵的高价茶,价格低,总的净利润也就很低,每一家都必须要冲量,一个堆子茶下去,发酵几个月,销售的周期剩不了几天,空档期,工人的工资还得照发,市场要一片,厂家得生产一堆,不生产还不行,这也缺货那也缺货,熬不了几天,好不容易剩下的一点经销商也会跑完。

拉住经销商,保住工人工资成为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主任务。

有一段昆明开茶博会,他来参会,那几年昆明的茶博会效果还不错,能拉到经销商,也能零售,茶博会参加完,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普洱茶新趋势”,说是要做袋泡茶,袋泡茶才是中国茶产业的未来。我看看他,好像也不是什么经济家、营销家、纵横家洗过脑的样子。

无独有偶,那一段大大小小,能动弹一点的茶企业都想到做袋泡茶。一个老企业家,原本我以为他只是口头说说,结果还真做了起来,市场当然是国外,大概当时是有一些份额,只不过,这种市场价格低,过关难(农残),好不容易做一点,杯水车薪,还是抵不了茶农的毛茶款,这样坚持了两三年,实在做不起来,最后还是放弃掉。

看看现在的市场,袋泡茶的市场可以说是“全灭”。

今天的市场,传统的饼砖沱,茶粉、茶膏、袋泡茶、茶化石、碎银子并存。

为什么今天可以并存,而之前是全灭?

我认为是今天的市场宽容度提高了,至少,市场的宽度是有所提高的。以前的市场是纵向的,是直筒的,挖到灵魂深处才能赚到二两碎银子。现在的市场状态不一样,各种茶品都会有人去尝试。

但是,我认为传统茶是传统茶,茶叶的根本还是传统茶。新茶品,新茶类,我认为是与传统茶根本就是两码事。

茶行业普遍认为未来必须要创新,文化要创新,茶品要创新,营销要创新,基本上茶产业都是这样一种认识。

前面多年的事情我不清楚,就这十年来说,就我了解一点的普洱茶行业来说,凡是高喊创新的,基本上都消失了。

茶粉的,茶膏的,你还听说哪一家存活?

我不是否定这些新茶品,是用事实在说明:“传统茶就是传统茶,传统茶就必须依托传统文化。”

传统茶、新茶品,是两条路径。

十多年前我写作《普洱茶营销》的时候,当时就说过,二十岁的小伙子未必会喜欢京剧,过了20年,说不定自己也会哼几句。这说明,传统文化是一种习惯,你习惯了这种文化就理所当然,而且传统文化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没有人不受感染,只是时间先后,或轻或重的问题。

这十年来,传统的“叶茶”发展得非常好,供应量大,消费量也在提升。就像是普洱,虽然看着越来越乱,其实这说明关注的人越来越多。关注越多,问题才多,无人问津,才不会有任何问题。

传统文化本身就是问题,甚至传统本身就是落后,但是,是不是落后就一定不好呢?

传统“叶茶”,依托有一个巨大的茶文化背景,无论大家重视与否,它都存在,而且还很重要,这之下形成了“茶”、“叶”、“器”、“文”、“形”都有用。

如果你不要,这个巨大的背景就会失去。

新茶品,吸引的是新人群,要用新文化,洋文化,红茶袋泡+奶=小资,这种文化得有入口的。传统茶,一定是喝叶茶的,茶文化越兴盛,复古的态势越强烈,茶叶茶具都是传统文化的那一套。

现在一说茶文化要振兴得靠近年轻人,贴近年轻人,靠近年轻人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流行化。

我敢肯定这样的方法是失策的,是错误的。

我有次在家里泡茶,朋友摸到半山来,带来一个老外,是个年轻的洋博士,看见我用紫砂,用盖碗,撬茶饼,生茶苦,熟茶甜,他觉得神奇得不得了,这几年在国外一直就是用这一套喝茶,以前他从来不喝茶。我不会外语,我泡茶的过程也极其简单,到底是哪一点吸引他?

是茶?茶具?泡茶的氛围?

这种例子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只是大家不注重,不总结。一个年级轻轻的女娃娃为什么就喜欢茶?你让她去说什么茶文化未必搞得清,但是,泡起来茶来,一招一式都是动静得宜,悠然自得。这些种种都不是用附和、靠近、贴近的办法实现的。

我们拥有足够强大的传统茶文化,不加利用,反而去希望成为其他文化的附庸而取得成功?

好多茶企声称要打进国际市场,且不说农残与否的问题,就说文化上,袋泡是别人的文化,你用别人的文化去打败别人?

营销专家在倡导新国货,茶叶专家在倡导学西化。完全是本末倒置,开历史的倒车,茶叶专家不是经济学家,切记不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乱开口。

现在的茶行业看起来是落后,但是,有些东西就是得落后的,这是饮食习惯的不同,茶文化的不同,带来的审美习惯的不同。

做高端茶,大家都认为要手工,这无可厚非啊,手工茶,一个师傅一个味道,不是大机械的统一化,标准化。

这种落后我看未必是落后。

市场是这样的,工业化的产品是工业化的对象,私人作坊是私人作坊的对象,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没有高端茶,都是低端茶,才证明有实力有思路?

这几年,云南茶表面看起来都是初级的加工,落后的手工,其实这是表面上的,是一部分,真正的基础还是工业化手段的大厂。

当然,能不能像波尔多葡萄庄园那种发展,这是个未知数。这就像纯料也好,山头也罢,满足的是人的想象,满足的是人的贪欲。这好像并没有错,无可无不可。

说到业态的创新,这其实是自热而然的事情。当年我遇到一个企业家,她算是云南茶界出名第一人,出名很早,人也很狂,当时就说,“我要什么销售团队,我一个电话就是500吨,1000吨。”话有点夸张,但也是事实,云南茶饼当时都是被福建广东茶商包销掉定制掉的。

另两家茶叶连锁,全国有300多家,是当时的茶产业全中国最大,统一招牌,统一茶品,统一价格,统一管理,这几个统一在茶产业是先进得不能再先进,但是,太先进了未必能存活。当时的普洱都是在炒,收藏客看哪个品牌茶有人炒就收藏哪个品牌,统一了零售价,炒茶的空间就上不去。当年的形势可是行业内所有的茶品都炒,时机就是那几个月,失去了,永远不再来。

一个固定零售价可以废掉两家大企业,看起来不可思议,这完全是今天的看法,当时的情况,茶文化是陌生的,茶饼是陌生的,整个状态都是懵懵懂懂的,你能想象一下,把《茶经》几句关键词背一遍就能去开课的时代嚒?

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市场是渐进的,落后的不一定不行,超前了有可能成为先烈。

就我们接触的这几年进入行业的资金和茶商来看,学历水平高,资金量大,大家重视的,并不是创新,甚至不是利润,反而是怎么能更好地追寻传统。

当然,进入产业的资金不谋利益是不现实的,只是长远的目的和短暂的利益还真不是一回事。

大家都在问金融茶的事,其实金融茶和收藏茶也是两码事。金融茶是开赌盘,界外人参与的其实根本就不多,无非是聚众赌博。收藏茶能不能抵消通胀,这也不好说,但是,就目前来看,其他茶类只有消费的概念,普洱茶有金融茶、消费茶、收藏茶这三个概念并存,这就等于形成了普洱茶巨大的资金蓄水池。

至少,现在来看,普洱茶现在和未来都会走到茶业界的顶端,是顺应了社会趋势的。

来源:吴疆说普洱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