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行业培训教育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茶行业培训教育三大问题,不容忽视!

《2023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

2023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是整个经济社会处于从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恢复发展的时期,承上启下作用明显;二是各行各业为走出疫情、恢复发展作出了多种多样的努力。具体到茶行业,既是同频共振,又个性鲜明,非常值得回顾总结。

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作为行业媒体,肩负着推动行业恢复、塑造主流舆论、聚焦重点问题的媒体责任。因此,从疫情期间我们就开拓性实施了《行业观察报告》这种新的媒体服务计划,《2023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是这个理念继续落地的结果。

该《报告》集中体现了两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突出“观察性”。本刊对行业发展所做的梳理总结和观察分析,出于推动行业发展、瞭望前瞻趋势的目的,依据2023年乃至过去多年对行业的采访、调研,同时也采纳了社会公共媒体和行业机构的数据。《报告》突出了作为行业媒体应该具有的政策性、专业性、前瞻性特质和要求。当然,这也可能就是它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对《报告》的观察视野、观点表达的不足是有自知的。但我们的行业责任和公信力始终是保持高位的。

第二个特点是追求“聚焦性”。茶行业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文化博大精深等特点。因此,对行业的观察分析需要“做减法”,有所舍弃,才能聚焦行业重点、热点。为此,我们在《报告》的策划阶段,就有所取舍,将重点锁定以下五个领域:一为茶文化、二为茶叶电商、三为茶文旅、四为茶培训教育、五为白茶产业,以图聚焦而精深、专注而有用。

近期,茶周刊公众号将按篇章陆续刊发《报告》全文,敬请关注。

本期,刊发《报告》的茶行业培训教育篇。

《2023年中国茶产业观察报告》(四)

茶行业培训教育篇

茶行业培训教育正在日新月异的道路上

作者:梁妍

导读:2023年是中国线下经济复苏的机遇期,茶行业培训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机会。茶产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茶学高等教育在“新农科”建设上行稳致远,社会类茶文化培训教育遍地开花。但在繁荣的背后,还隐藏着“发证乱”、“走过场”以及涉茶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2023年茶行业培训教育的新变化

(一)国家高度重视茶产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

茶产业作为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资源。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培养茶产业相关专业人才,以人才赋能乡村振兴,为茶产业赋予新鲜血液和强大动力。

202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通知》(教高函〔2023〕7号),吉林大学的《中国茶世界之旅》、浙江大学的《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安徽农业大学的《茶叶感官审评》、信阳农林学院的《茶叶审评与检验》4门涉茶课程入选。至此,包括第一批的湖南农业大学的《中华茶礼仪》《中国茶道》、浙江大学的《茶文化与茶健康》、福建农林大学的《茶韵茶魂——安溪铁观音》课程在内,共有8门涉茶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

2023年,教育部持续聚焦优化茶学专业布局,加快发展茶产业所需的新兴和紧缺专业。教育部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郭桂义提出“关于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茶文化专业的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茶文化相关课程,积极申报相关本科专业,大力培养服务茶文化相关产业的高素质人才,提升中国茶的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农业农村部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所提出“关于加大我国茶产业科技投入的建议”的答复中表示,未来,国家将不断推进高等农村教育改革创新,加强茶产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加快推动相关领域“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

(二)完善茶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推进“新农科”建设

2023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简称《改革方案》)。《改革方案》强调,要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茶学高等教育正承担着培养“新农科”背景下茶业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承担着传承与弘扬五千年中华茶文化的重任,对实现我国从“茶叶大国”向“茶叶强国”迈进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茶行业从传统行业向各种行业渗透并和更多学科交叉。茶产业从第一产业(茶叶生产)向第二产业(茶叶饮料、茶叶深加工)和第三产业(茶文化、茶艺、茶馆等)延伸扩展,茶科技、茶文化领域需要大量茶学专业人才。

过去,茶学高校以培养一二产业链所需核心知识和技能为主。近年来,茶学高校在充分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落实“新农科”建设方针,完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增设生物学、食品科学、管理营销类、茶文化和茶艺类、传统文化等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

2023年,笔者从不少茶学高校老师处了解到,学校已经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动态,补充新实验实习项目,如《茶艺学》中新增宋代点茶课程、《茶叶综合利用》中新增调饮茶制作课程,还有高校增设了智能化、机械化、中英双语、美学、新媒体、大数据等课程。

(三)“拿证”“兴趣”成为社会类茶培训教育“卖点”

如果说,2022年是茶文化线上培训教育的“崛起之年”,2023年就是茶文化线下培训教育的“回归之年”。专业、大众茶文化培训教育遍地开花,全国兴起了学习茶文化的热潮。

笔者对一部分参加过茶文化培训教育的学员进行调查后发现,其学习参与的动机比较集中:出于职业需求参加培训的学员占六成以上,出于兴趣爱好学习茶文化的学员约三成,其他原因占比较低。从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员都会通过参加专业茶文化培训教育考取多个证书。2020年,人社部将茶艺师、评茶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认定交给用人单位或第三方机构。疫情“平稳转段”后,业内专业人士对于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有强烈需求,“拿证”成为专业化培训的最大“卖点”。随着调饮师、拼配师等新职业出现,不少培训机构紧抓行业需求,举办了高含金量的新茶饮、拼配茶培训班。此外,有的培训机构还开设了面向茶企、茶馆、茶空间工作人员的茶事服务礼仪课程。

从调查结果上看,出于兴趣爱好学习茶文化的人不在少数。兴趣导向性茶文化培训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大众茶文化培训教育的学员大多是大众爱茶人,这类培训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笔者在与社会茶文化培训机构老师的交流中发现,2023年,大众茶文化培训中学员对如何泡好茶、喝懂茶以及茶艺精修等内容更感兴趣。茶艺精品班、茶艺兴趣班、茶道美学班、插花艺术班、新茶饮班等贴近大众生活的课程关注度较高。以“非遗”文化、唐宋茶文化、国学文化、地域文化、亲子茶艺为主题的课程也颇受市场青睐。

近年来,把学习茶艺当成休闲放松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为情绪买单。大众茶文化培训从过去知识概念的输出,升级为生活方式的输出、全流程体验的输出。由此看出,一个全新的茶文化“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开启。

茶行业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茶行业教育培训正走在日新月异的道路上。虽然,我们身处在光明之中,但也不能忽视身后的阴影。茶行业教育培训在技能培训、发证方式、新涉茶职业培训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涉茶职业技能考试、考核真假难辨

茶艺师、评茶员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认定交给用人单位或第三方机构,目的是优化人才评价,进一步降低就业创业门槛,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一些单位和机构钻政策和改革空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主要存在这几种情况:茶叶机构自己设置的等级考试,被模糊为“国家等级水平考试”;没有职业技能管理权限的部门与机构组织涉茶技能考试、考核;“山寨社团”“离岸社团”组织涉茶考试、考核;民政部明确取缔的非法社团、涉茶机构组织考试、考核;没有经过人社部门批准的网络涉茶考试、考核等。这些情况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损害了茶行业从业者权益。

(二)“走过场”发证影响茶行业人才正向培养

前文提到,“拿证”是茶行业培训教育的最大“卖点”。一些茶行业培训班以“包过”“保过”为宣传点,使得涉茶职业评价标准降低。国家对于茶艺师、评茶员等涉茶职业在理论、政策、实际操作等方面有较高的专业技术要求,并且颁布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打着“包过”“保过”噱头的培训班不会对学员进行严格的专业培训、实操考核,只是单纯“走过场”发证,严重影响涉茶职业技能等级的正常评价工作。

(三)调饮师、拼配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

调饮师、拼配师是这两年茶行业新增的涉茶职业。茶行业对新职业的需求旺盛,学员对培训、考证充满期待,但新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尚未建立,无论是师资还是培训机构都处于起步阶段。涉茶新职业普遍存在师资短缺问题,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更是少之又少,许多授课老师都是一边学习、一边上课。此外,虽然人社部教育培训中心设有涉茶职业师资证书,但是在社会培训机构中拥有该证书的老师少之又少。

对茶行业培训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

(一)茶艺师、评茶员等涉茶职业证书应规范化

目前,能够进行茶艺师、评茶员等涉茶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考核的“第三方评价机构”都是经过人社部、各省(区、市)人社厅,或者各地具有职业技能行政管理权的人社局批准设立的。因此,要在行业里倡导从业者选择到经人社部门批准的机构进行考试、考核;获得证书后,及时确认证书是否能够在人社部门网站查到。

此外,建议各地人社部门与网信部门加强合作,进一步完善网络技术监管机制,健全和规范认证流程,增强对机构申请流程的审核,通过使用防伪标识、设置申请机构多重认证等形式预防冒牌行为。在认证流程上,加强实名认证、资质审查等,还可以利用“黑名单”“白名单”等技术加强网络管控。

(二)完善调饮师、拼配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建议有关部门依照调饮师、拼配师国家职业标准,全面规范调饮师、拼配师等涉茶新职业知识要点、考评方式、技能要求和教材、场地设施等具体要求,引导培训机构依纲施训、学员依规参训。引入茶行业领先师资、技术和培训体系,根据人社部教培中心的师资要求,组织茶学院校、培训机构教师和企业专家参加调饮师、拼配师师资培训班,培养一批兼具理论高度、实操技术、工作经验、教学能力和行业声望的专家教师。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