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末年普洱茶秘史:六大茶山衰落,号级茶庄消亡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一头大象-普洱茶

民国末年普洱茶秘史:六大茶山衰落,号级茶庄消亡

光绪末年,曼松茶农难以忍受沉重的贡茶负担,举家逃出曼松山,并将这里的古茶树砍伐烧毁殆尽,昔日风光无限的曼松贡茶,竟成了让当地人恨之入骨的“诅咒”。

1942年,攸乐叛兵攻入倚邦,烧杀抢掠,还放火烧毁了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古镇,据说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让本就衰退的倚邦又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

1949年,国民党93师溃退至金三角地区前,在易武反复劫掠和纵火焚烧,世代经营的茶农被迫迁徙,盛极一时的茶庄破产倒闭,繁荣的普洱重镇极速衰亡。

在介绍普洱茶历史的文章中,我们总能看到各类茶山昔日的辉煌,然而罕有人知的是,在屈辱的近代史中,普洱茶其实是在战乱,大火和瘟疫中艰难求生存,黎明前的最后黑暗里,曼松,倚邦,易武接连衰败。

铭记历史,方能展望未来。这篇文章,陆离就来和茶友们聊聊六大茶山的兴衰史。

六大茶山的兴起

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同年8月6号,云南巡抚沈廷正式向清宫上贡普洱茶。贡茶的出现,对于普洱茶来说是一件上行下效的大事,不仅直接促进了云南的茶业发展,还使得版纳六片产茶地区逐渐兴盛,成为了今天所称的古六大茶山。

六大茶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指代对象。过去大都以檀萃于嘉庆四年写成的《滇海虞衡志》为据:“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不过据后人考证,“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的说法存疑,而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古六大茶山应为易武、倚邦、蛮砖、革登、莽枝和攸乐。其中攸乐茶山现属景洪市管辖,其他5座均位于勐腊县境内,呈连片状分布。

古六大茶山最早什么时候开始产茶?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倚邦一带就已产出茶叶。明隆庆四年(1570年)车里宣慰使划分十二版纳时,六大茶山因为特殊的经济、政治地位被合为一个版纳,通称“茶山版纳",办事机构就设在倚邦,直到易武崛起前,倚邦一直为当地的政治文化中心和行政主管地。

雍正七年(1729)普洱府正式设立后,经改土归流,六大茶山划归普洱府管辖,后来由土干总曹当斋管理,曹当斋倾心倚邦,期间整修道路,整顿经济,使得石屏、元江,乃至四川、江西、湖北的汉人,开始进入倚邦种茶经商。


汉人为这里带来了先进的种茶技术和中原文化,乾隆十四年(1749)年,倚邦山梁上铺成了三条丁字形的石板街道,又称为龙脊街。而完整的龙脊路,龙头在倚邦,龙尾就在曼松丫口,从龙尾走出,一条通向老挝,一条可至越南,一条通向缅甸,一条直达普洱,堪称“九州通及”。

乾隆中期,倚邦茶山的茶园成片,从补元江边一直延伸到习崆山,总面积超过了2万亩。仰仗龙脊路的便利交通,到倚邦的商贩和马帮纷至沓来。良好的交易环境,使倚邦商号林立,并迅速发展成以茶叶交易为主,其他生活日常用品为辅的商易集镇。

自雍正十三年,云南“始定茶法”后,朝廷就允许除按例上贡外,茶商人可从茶山采办3000引普洱茶,经大理托运至藏区销售,乾隆年间增加到5000引,嘉庆年间增加到10000引,从中足见普洱茶贸易的日益发达,以及茶山的兴旺发展。

然而,辉煌过后便是黯淡。

六大茶山的衰亡

此后的数百年前,李文学领导的哀牢山区彝族起义、杜文秀领导的回民起义反清运动、同治元年的起义军之乱,民国初年的护国运动和川滇黔军阀混战,都对六大茶山的普洱茶产销造成沉重打击,正如李熙龄在《思茅厅志课程》所说:“自兵燹(杜文秀回民起义)后,六茶山砍殁殆尽,产茶稀少,商贩零星。”

国内市场时常受战乱影响,外销市场更是一言难尽,六大茶山毗邻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此前茶叶、棉花、盐布等边境贸易旺盛,但19世纪英法两国的殖民侵略,和20世纪40年代的日军入侵,不但为这些国家带去了深远的灾难,也大大削减了普洱茶的外贸和俏销。


而倚邦、曼松、易武这三座昔日的茶山明珠,本就在频繁战乱和市场受阻中衰落,而后又接连遭难。

最先遭难的是曼松。相传明朝成化年间,当地的官员发现曼松茶色香味俱佳的优异品质,并委托在京的大臣,将其献给了当时的皇帝明宪宗。这位以喜爱绿茶闻名的皇帝,一口品出了曼松茶的神异之处,冲泡后的茶叶条索也竟笔直地竖立在白色的茶碗中,引得龙颜大悦:“大明江山屹立不倒!”随后,明宪宗指定曼松茶为皇室贡茶。

虽然这段故事只是流传于曼松山的茶农之间,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古六大茶山生产的普洱贡茶受到清廷喜爱,却是有着诸多历史文献记载的。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曼松的都是由倚邦土司和易武土司分别采办,由倚邦土司(时称“世袭管理倚邦一带地方总理茶政兼管钱粮事务军功都府”)总负责。

不过,也正是因为受到了皇室的偏爱,普洱贡茶也被上行下效的官员看做是身份的地位的象征,供不应求的曼松被层层剥削,蒙受了许多无妄之灾。尤其是在清代末期,上供给皇室的贡茶已达100担,而各级官吏吃拿卡要的数量竟多达200担,可以说当时的曼松贡茶,就是在从当时各茶山的茶农身上抽血。

此时,由于“曼松最为味好”的名气已经传开,这300担贡茶还都指名道姓地最为稀缺昂贵的曼松茶,导致曼松山的茶民终于不堪重负,开始大规模地砍烧古茶树,很多家族就此逃难,再也没有回到曼松村。

1942年,衰退的倚邦又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1942年攸乐叛变,攻入倚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临走前还放火烧毁了这座拥有数百年历史,地位尊崇的古镇,据说这场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不仅让镇上的木制建筑灰飞烟灭,还直接导致了倚邦茶山的衰亡。



于此同时,太平洋战争爆发,缅甸沦陷,要道被毁,云南边境屡遭空袭,瘟疫横行,货币混乱,通货膨胀,茶庄歇业,茶厂停摆,茶园荒废,云南茶叶生产大幅衰落。

1949年,时代的车轮碾过了易武。1949年国民党93师溃退至金三角地区前,在易武反复劫掠和纵火焚烧,世代经营的茶农被迫迁徙,盛极一时的茶庄破产倒闭,繁荣的普洱重镇极速衰亡...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90年代,台湾茶人吕礼臻、曾至贤、陈怀远等以号级茶内票上的“易武正山”为线,几经辗转,才来到了这个令台湾普洱茶人仰慕已久的圣地。

随后,在定制名山茶的带动下,易武茶开始以产区的名义率先复兴,随后惠及到其他古茶山,名山古树风,小微茶区热,茶地单株潮,倚邦庄园出,曼松茶再现,那些曾辉煌过的,那些曾失去的,都慢慢回来了...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